《杨同心的商业帝国》

第4章比较大的城市

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

“杨同心的商业帝国 (.)”!

以为杨同心要借钱的陈小二,心头一紧,他自家还欠着里正陈政吉的高利贷,哪有多余的钱借给杨同心?想到这里陈小二扭捏起来。

“可惜咱家穷得很,帮不上你啊。”陈老汉叹口气,陈小二这才顺过来气,他无奈的看着杨同心。杨同心笑笑,摆摆手:“救命之恩还没报答呢,吃住在你家再借钱做买卖,那就说不过去了。小哥借一文钱来,我给你变个戏法。”

陈小二迟疑起来,陈老汉起身回到屋里拿出一枚铜钱,交给杨同心,这一文钱实在当不得什么,没必要抠抠唆唆的。杨同心摊开右手,左手把铜钱放到右手心里,攥紧拳头手一晃,再摊开,手里的铜钱消失不见了。

“噫?”陈小二上前拿着杨同心的手,找寻不翼而飞的铜钱,陈老汉望着杨同心,估摸杨同心说得是实话,看来他以前还真跑江湖的,这样的戏法陈老汉年轻时在开封做苦力时看过,所以不觉得多稀罕。可陈小二从来没见过,看到这个戏法那是觉得非常的惊奇。只见杨同心伸手在陈小二耳边一探,铜钱又出现在手里。“有意思,老杨,你这戏法厉害。”陈小二拿过杨同心归还的铜钱刚想往腰里塞,陈老汉咳嗽一声,陈小二只得又把铜钱交给老爹。

“也就记得几个戏法了,其余的事情都想不起来了。”杨同心摇头。

“不妨事,你安心住着,慢慢想。”陈小二拍拍胸脯,陈老汉没言语,他倒不是那吝啬小气的人,实在是家中新账旧债累积下来,再添一口人,委实吃力。

“小哥,这村里可有那走街串巷的货郎?”

“有是有,就是没准时候,咱村里总来一个姓张的货郎,卖些针头线脑零碎东西。”陈小二一边回答一边还在琢磨杨同心把铜钱变没的戏法。

闲聊片刻,陈小二给他留下旱烟袋,父子就去准备柴火了,剩下杨同心自己坐在院子里。杨同心点上烟袋锅,坐在门前,背对着院子,摊开右手,手里出现一枚铜钱,他凑近仔细观察:这是一枚当前朝代流通的铜钱,外圆内方,正面刻着隶书阳文崇德通宝,反面没有文字,从色泽来看铜铅比例大约是六四。他掂了掂铜钱,蓦然间手里的一枚铜钱变做了两枚,又变成了四枚,随后又变成了一枚,最后消失,一个铜钱都没有了,杨同心自言自语道:“这次给的特殊能力是复制,可惜不能复制有智力的生命体,真是遗憾。”

“爹,你说他说做买卖,我琢磨应该有不少本钱,可我在他身上一个铜钱都没找到,他是不是把钱藏起来了?”

陈老汉闻言一惊,怒斥道:“你个龟孙!弄啥嘞?他有多少本钱关你屁事!救人一命那是积德,你要是敢和老杨要钱,老子敲断你狗腿!要脸不?!”

陈小二本能的缩缩身子,心中暗道:我是龟孙,那你是啥。他嘴上可不敢说,只得讪讪说道:“我就那么一说,咱家的账到日子还不上,往后一延到秋收,今年又是白忙活,都他娘的让陈政吉那个龟孙收利钱收去了。”

陈老汉狠狠的劈开一个木劈柴,丢下柴刀抽出烟袋锅,吧嗒吧嗒抽了两口,说道:“你去城里卖小米的时候,千万别去粮行,那些龟孙,缺斤少两的,再有你躲着点城里收地头税的青帮地痞。”

“那些地痞,我可对付不了,要不还是爹你去吧。”

“啥也不是,卖个粮还得老子去?”陈老汉用烟袋锅敲陈小二一下,陈小二摸着头:“上次去城里卖粮,就让地痞给揍了一顿,再去我可不敢去。”

杨同心这时走过来,撩起直裰后摆,坐在木墩子上,捡起柴刀很娴熟的劈开劈柴,说道:“老丈,咱这里税是怎么个收法?”

“一年两次,夏天五六月按家里的田地亩数,缴银子最少五钱最多二两;秋天一亩地缴粮食二三斗。有个修堤挖沟啥的,要去出力,没闲时候。”陈小二拿回自己的烟袋锅。

“官府收粮食用的秤杆子,不那么的准吧?”杨同心问道。

陈小二一拍大腿,骂道:“那帮驴毬的,五十斤一袋的麦子,他们能称出来四十五斤!你敢信?!”

“官府收粮那个斗有夹层,一石粮食倒进去,能有九十斤就算他们有良心,咱庄户人家也不敢和官府理论。这前几年,滑县官府收粮,听说一石小麦倒进去才八十斤,当时那些乡民就炸庙了,这卖粮的就和收粮的官差打了起来,后来朝廷直接派官兵,把那些卖粮的都抓起来,关在大牢里足足半年,那收粮的官差也撤了好些个。”陈老汉说完,抽了口烟袋。

“那这城里粮行的秤杆子是不是也不准?”

“城里的粮行都不用官府的斗,都是自家做的斗,没一个准的!他们收粮食的时候,那就是不是人!卖粮食的时候,还往粮里掺土,那帮龟孙!”陈小二愤愤不平。

就这样,通过聊天,杨同心很快摸清了这个时空的度量衡和农业税收。抽完两袋烟,杨同心了解到这个时空,玉米已经推广多年,番薯刚刚推广,而马铃薯还没有出现,当地百姓多是以小米、豆类为主食,玉米作为一种杂粮却成了填补缺粮的主力,而种植的小麦和水稻多是用来缴纳赋税的经济作物。而这个时空更多的背景,如朝廷基本构成、地方律法、行政组织结构等,作为贫苦农民的陈老汉一家就知之甚少,只知道当朝皇帝姓陈,长垣知县姓宋,其他的基本一概不知道,不过从已知的信息来看,推测出现在是个太平盛世。

“老丈什么时候进城卖粮,捎上我,我进城涨涨见识。”

“那就明天吧。我进城卖点小米。”陈老汉点点头。陈小二一听杨同心要进城,不放心的连连叮嘱:“老杨,你可躲着城里那些地痞远点啊,那些人凶得很。”

“明白。小哥放心。”

清晨薄雾,鸡鸣头遍,陈老汉把米缸里的小米装袋捆好,收拾停当推着独轮车来到院子里。昨夜,杨同心临睡之前将被褥上的跳蚤臭虫剿灭之后,睡得还算舒服,他早早的就起身洗漱完毕等着出发。

准备完毕,陈老汉把四个菜窝头放到褡裢里,把葫芦灌满水用木塞塞好,来到院子里看到杨同心已经把车套套在脖子上,很是意外。陈小二轻轻推推杨同心,笑着打趣道:“老杨,哪有穿直裰推车的,你这不瞎胡嘞么?”

“我又不是有功名在身的读书人。走吧,没事儿。”

“这三十多里路啊,一百多斤的小米。”陈老汉瞅着高个子的杨同心。

“你要是累了,咱爷俩就轮换着来。”

“那走吧。你们家等着,小二把昨天落下的活儿干完,不许偷懒。行了,走着。”陈老汉背着手,领着杨同心推着小车上路了。

长垣县是山东与河南交界的一个县城,长垣县的东边就是山东东明县,西靠延津,北近滑县,南邻开封,在河南诸多县城里是中上之县,是河南去往京杭运河枢纽的临清州必经要道之一,算得富庶。县城分内外城,内城是原来的旧城,外城是后来扩建的;因为水路交通便利,所以每天往来客商极多,多是贩卖粮食、盐、烟、布匹等货物的行商;城中西门设立有交易市场,每天寅时末挂旗开市,申时末降旗闭市,周边客栈、酒楼、酒坊、赌坊、青楼等等店铺,林林总总有百余家。

杨同心推着独轮车和陈老汉一路闲聊当地风土人情,路上互相轮换推车,走得很快。等到官路上,陈老汉生生把杨同心推开,自己套上车套说道:“你这白白净净穿着直裰,大路上推车卖粮不好看。”杨同心笑笑没有坚持,整整衣服,跟着陈老汉往城里走。

城西门口左右零星戳着几个税吏,着红纹束腰皂衣,戴黑色方正吏员帽,帽檐左上别着一根红色翎子,腰系红布腰带,足下高帮薄底皂靴。这些人是县里的税吏,收的是城门税,按人头收税,同时对进城的货物进行违禁品检查。陈老汉推车到了城门前,过来两个税吏拦下,其中一个三十出头的税吏,拎着账册问道:“哪来的?进城做啥咧?”

“金马井的,进城卖粮。”陈老汉恭敬回道。税吏询问完,另外一个中年的税吏打开口袋伸手掏了几下,点点头摆摆手。陈老汉掏出两枚铜钱,扔在一旁的竹筐里,杨同心一直旁观没说话,他知道陈老汉这两个铜钱就是进城税,一人一文铜钱,出城则不收钱。

进了西城门,到市场里,陈老汉轻车熟路的来到一处街边,车子靠稳,卸下麻袋堆好,把袋口挽开露出小米,喊了两嗓子:“小米,小米八文钱一斤咧!”

杨同心观察周围,都是卖散粮的农民:有的绿豆,有的黄豆,有的小米。四月份是庄户人家青黄不接的时候,冬小麦还不到收割的时节,春庄稼刚长起来,家家口粮都所剩无几,只能把保命的存粮拿出来卖,熬过这段时间。

陈老汉刚扯开嗓子喊了两句,远处走过来四个穿青黑边短衫,戴圆形黑吏员帽的税吏。这些税吏一手扶着腰刀一手推开挡路的行人。陈老汉看到这些税吏,脸色一暗,叹口气,伸手在荷包里抠了许久,又抠出来十个铜钱,数得三遍,等着税吏过来。

“这谁的小米?”领头的是个中年税吏,长着络腮胡,粗眉大眼,说话中气很足。陈老汉连忙过来点头哈腰:“我的,我的。”

“两麻袋小米,一百斤只多不少。”领头的税吏回头招手,过来两个人简单的查看一下,报账:“李头,没错。该收十文钱。”陈老汉赶紧递过钱去,其中一人接过钱放到一个布口袋里,另外一个拿出纸糊的小牌子插在小米里,牌子上面用红笔写着:长垣城西市四月初六,粮。等税吏走远之后,杨同心接过这个纸糊的小牌子,问道:“这就是收税的凭据?”

“对,临时摆摊就这样收税,若是长久买卖,要到县衙找户房办商引,每月一收。”陈老汉气哼哼的说道:“还没开张,就他娘的收了十文钱,这要卖不出去,就亏大发了。”

“老丈,我去逛逛,要是走散了,就到西城门口汇合,你意下如何?”

陈老汉审视了一下杨同心,揣摩半响,说道:“也好,就到西城门口见面,你——当心那些地痞,还有小偷,早去早回。”

杨同心拱拱手,信步走出市场,和行人打听了一下,来到一处店铺门前,店铺门前挂着一个红底旗幌,上面写着一个斗大的金黄色字:当。

阅读杨同心的商业帝国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(www.oaksh.cn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

其他热门小说

杨同心的商业帝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