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战国兵雄传》

第八十六回 沙丘宫成困龙地 乐毅牵累走魏都

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

第八十六回沙丘宫成困龙地乐毅牵累走魏都

回前词《山亭柳》

雄王归天,终究甚悲惨。离祖陵,孤独远。沙丘宫苑不祥,困龙地称凶险。后继却展大才,平原君贤。

平叛清除亲密者,军将颇多受牵连。乐氏祖,兵家延,无奈遣归赋闲,怀志心有不甘。欲寻机遇回魏,跃马扬鞭。

话说赵主父被困在沙丘宫中,因吃食奇缺,忧心如焚,可也不想坐以待毙,便欲将因自己过错,酿成兄弟相残之祸,甘心在这离宫中度日,不追它人罪责的意愿传出。即写了封言辞恳切的哀求信,投到宫墙之外,意为让巡逻军兵捡到,可给予适当照顾,也好延缓生命,总是往好处想的,希望能得到怜悯善待。可这封信投出后,却似石沉大海,竟然并无回音,却也算收到些稍许回报,就是得到了些许投进宫中的食物,但很快便无了接续,使其真到了绝境之时。原来那封信已被李兌收到,看到主父哀求之意,当时也为动心,可后来一想,悟到绝不可动怜悯之心,否则将会祸患无穷,因虑困虎不死,定被撕咬,决意不变原念。于是更加戒备森严,处死那怜助主父之人,讲明其中利害,使将士不敢再行救助,阻断了主父生路,最终竟饿死沙丘宫中,三月后才被发现,却惨不忍睹。

皆因主父早已让位于新王太子,死时已是赵惠王四年之事,虽然其年龄不算高,且率兵征战不止,却因失权让位之后,在各国都重视王者名誉时,逐渐淡出视野。后又出了沙丘宫祸事,主父在此久住不出,其影响力很快减弱或消失,死后才被悄然埋葬于北方僻地,却也不很被人们关注,更是顺理成章之事。且从前跟随主父身边之人,即被赵王下令留在沙丘之地,作为看护园林之人,被一小队军兵看管,不许任意离开此地,使人不知主父真实情况,从此便销声匿迹。虽然后来史册记载,但却简略无比,真实之情不得而知,本作者曾到如今邢台市广宗县,找寻沙丘宫遗址考察,也只看到一个不大的土丘,有说是后在原址重堆的。此故地在一个叫大平台村之侧,土丘周围已无沙丘模样,多为平地林田,但也似乎看到些洼地痕迹,还有旧河道之象,与当地乡民谈问,言说是漳河故道。

如今在那大土堆旁,竖立着几块新旧石碑,上面刻写着不同时期的碑文,多是为记住沙丘宫遗址而立,因相传商纣王死于此地,赵武灵王亦亡于此。后来到了战国结束,六国并秦,江山一统,可那出生于邯郸的秦始皇,在陕西咸阳秦都称帝,却于十二年后东巡之际,又鬼使神差般的路过此地,竟在沙丘宫中病逝。这三位中华绝顶帝王名君,竟不约而同死于此地,不能不说是古代的传奇怪事,还有汉末黄巾起义,也是在此广宗地首发,其首领张角等三兄弟,因失败而死于不远处。由此诸因史实,风传于世日久,顿然生出许多怪异的传闻,有传此地为“困龙地”,说是帝王到此为不祥,或说是帝王到此,将必死无疑!闻听说汉高祖刘邦,几次经过此地,即命远避,绕道而行,不敢近前观视,后来经历两千多年,再没有帝王高官到过此地,由然成为了帝王禁地,却成为我国历史疑迷。

说到这沙丘宫遗址,有着非同寻常的传说,也表明后来迅速頽败,以至无人再行问津,也是古人迷信其不吉利结果。如今虽在遗址前,贴着村道边沿,建起了几座简陋石壁墙台,上刻历史记载故事,供来凭吊拜谒者观览,却为新造落成,疑为是村民出资而建。在很多书中,将赵武灵王到沙丘宫去,写成是去考察建陵墓之地,此说似乎有些牵强之辞,因此地为沙丘堆成,荒凉冷清,并无山岭河谷之类,风水欠佳。本作者认为,不可能成为国王陵葬善地,此说或是一些无识之人,所想象臆断的猜测之论,不能成为历史真实之情,所以将其写成为调解两子感情,似乎更合乎情理。还有东周列国志中,有护将高信掀开宫瓦,以砸攻击之兵,多被砸致伤死,才保住了王宫未被攻破,其实那时的宫殿,不会有后来烧的砖瓦覆盖。因为秦砖汉瓦本是常识,尚未发明,何用之有?或许著者不明此情,亦或疏忽所致,才出此低级错误,本作者认为应是石片为瓦,因见山民房屋多用此物,以此纠错。

看来对古人所著之书,也须甄别对错,其中多有错误想象,或是不合情理之处,不可盲目迷信崇拜,若无深厚的知识积累,或是敏锐的眼光,定然难于发现。所以读书要有智慧积淀,见多识广,博学深研,探究不缀,方能看破其中玄迷和错误,才能判断识别著述者学问高低,以及对所读之书,要有自己的主观评价。再说这沙丘宫苑,因赵武灵王祸死非命,赵惠王也曾受难于此,差点丢掉性命,心中忌讳此地,便再也没到过沙丘宫,因而失去了王廷宫苑价值,由此渐废。赵惠王因公子赵成和李兌,这次平乱救驾有功,便拜赵成为相,代替了肥义的职位,李兌拜为司寇,负责国内治安之事,均为朝中重臣,成为其依靠的左膀右臂。后来国相赵成病卒,惠王感谢公子赵胜,曾力劝阻止主父分王之谋,也算立了功劳,因此让其继任国相,赏封在平原之地,号为“平原君”,成为名贤。

这正是:沙丘本为皇林苑,却因帝王相继残。由此风传困龙地,后世废弃成荒原。平乱封功相卿贵,闻阻分邦谓忠贤。称君皆赞好宾客,养士集英四方传。

这平原君赵胜,也是个好士之人,大有齐国孟尝君之风,既然身居相位,成了国中贵胄,钱财自然丰盈起来,便更加喜招门客,到其门下者常有数千人之众。平原君只好大盖宅邸,扩建庭院房舍,以备接待宾客之用,也是不遗余力,尽自己所有揽天下能才,预备为国之资,惠王知其贤,赏赐资助颇多,竟名声响于各国。平原君的府第中有个后花园,之中盖了座画楼,将家中美人眷妾,安置在楼上居住,可其楼却挨近一座民宅,也是比邻而居,楼上便可俯望其院内。这家主人是个瘸腿之人,早起一瘸一拐的,前去井前打水,挑起走路蹒跚而行,将那水桶弄得摇摆不定,楼上住着的那个美人,看到其难受模样,竟然嬉笑不止,大有羞辱之意。那邻人见受轻薄蔑视,着实有些气不过,便到平原君府上请见,公子胜爵位尊贵,却也不摆身架,赶忙作揖施礼请进见,也颇显礼贤下士。

只见那邻人对平原君道:“闻君喜招士,士所以不远千里而来,齐集于君之门下者,以君贵士而贱色也!吾不幸于有残疾之苦,不便好行走,君之后宫姬妾,在楼上讥笑于我,吾不愿甘受妇人之辱,愿得笑吾者之头,以泄其恨!”平原君便笑着答应说行,等那瘸腿邻人走后,平原君即笑说道:“愚哉此竖也!以一笑之故,就欲想杀我美人么?真乃妄想!”随后便置之不理。而平原君门下有个常规,就是管理宾客的家吏,也就是家臣小官,每月都要将宾客名册卷籍,交给他阅看查检,以客之高低人数多少,计算费用支出,乃理清钱款出入之数。可是他却觉察出,从前时所投来客甚众,可自此事发生后,却人数逐渐减少,待到岁末之时,竟然减了近半数,平原君心中大感奇怪,不明是何原因所致,便鸣钟召集众客,意想弄明因由何在。

平原君赵胜欲查原因,乃鸣钟大会宾客,不禁询问道:“胜所以情待诸君者,未尝敢失礼,却都纷纷离我而去,究是何因?”这时众宾客都面面相觑,看是不愿说出缘由,也是怕平原君怪罪,心说来投明主,吃喝高待,却还怎能说人家坏话,实在难于启齿,因此均闭口不语。平原君见大家不言,心知是有所顾虑,于是便坦诚说道:“不管胜有何过错,可尽管说出,吾自当洗耳恭听,绝不有何埋怨,君当知闻过则喜之善哉!对说实话者,吾还要给予奖赏,此乃忠义之举也!君子一言,驷马难追!”说完看着众人。这时其中有个门客道:“君不杀笑躄之美人,众皆拂然,以为君爱色而贱士,所以离去,我等不日亦将辞去矣!”平原君听后大惊,便羞愧认错道:“此胜之过也!”随即解下佩剑,令左右侍从,速去斩后楼上美人之首,然后命人携带着此头。本人亲自登邻家之门,向那瘸腿邻人献上,并下跪请求谢罪,躄者方才喜悦夸赞,认为其乃真贤士,体现了知错就改品格,由此得到众客的信任。

于是,门客皆称平原君之贤,宾客来归复聚如初,都认为平原君真心好士,不为虚言,广为传扬,名播四海,声望日隆,赞声不断。当时有人编就三字歌谣,说是“食我饱,衣我温,息其馆,游其门。齐孟尝,赵平原,佳公子,贤主人。”声名传于列国,就连当时的秦昭襄王,听闻平原君斩美人谢躄之事,都连连称赞其贤,曾对亲臣嗟叹道:“赵有平原君之贤臣,将不可当也!惟愿能面见方慰我心。”那近臣便说道:“平原君虽有名,可还不如齐孟尝君,相差甚远矣!”昭襄王顿时惊愕,忙问为何?那近臣便道:“孟尝君自其父田婴在世,即使主家政,接待宾客。家中士客归之如云,诸侯多敬慕之!才被田婴定为世子。等到嗣继位薛公,宾客益盛,衣食与之无二,供给繁费,以致破产,士从齐国来者,人人以为孟尝君亲己,无有间言传出。而平原君容美人笑躄而不诛,直待宾客离心,乃斩头以谢,不亦晚乎?”秦昭襄王听后,更加羡慕孟尝君,便邀其赴秦被扣,这才演绎出鸡鸣狗盗故事。

这平原君赵胜,因与齐国孟尝君田文,魏国信陵君魏无忌,有着共同的爱好,就是喜聚门客养士,这也是战国时期特有的一种现象,因此三人名望日隆,均感彼此仰慕。平原君赵胜还娶信陵君的亲姐,立为相国夫人,由此结成了坚固的联盟,相互多有照应,使其它各国不敢小觑,在赵国受到秦国攻击时,还赖信陵君冒险设计救援,才化解了危机。三君子相互联结友好往来,在遇到困难时,可去投靠避难,甚至荐引为国相高卿,成为当时的一大美誉,受到各国君主的钦佩羡慕,还演绎了许多精彩传奇,互帮救助的佳话。至于战国后期,还有楚国的春申君黄歇,被史册合誉称为战国四君子,那是这前者三君子之晚,才又涌现出的一位,其后多人效仿,均所不及,此为后话。

这正是:聚客养士俱称贤,忠心报国解危难。家中美妾笑邻躄,竟致怒火心中燃。索要人头求恨解,却认妄想出蔑言。孰料品降众离去,献首跪罪方幸挽。

再说自赵武灵王,因家祸被饿死沙丘宫后,赵王年幼难于理政,只好依靠族亲长辈公子赵成辅佐,赵成又与智臣李兌相契,均为老国相肥义的臂膀股肱。自是相商稳固国政军伍之法,摆脱主父安阳君之党,所控制的军将威胁,以消除国内潜在隐患,于是便开始清除军将中,与主父安阳君过从甚密者,防止叛乱发生。因是均以国君名义下旨令办,各军将也是敢怒而不敢言,由于事先已由主父令,调离了自己统率队伍,获知军权已归王属,只得遵从调遣任用,不敢违拗。这样经过迅速调整,便将那些与主父安阳君亲密,被依靠重用之将,不管能力如何,均被解职免任,甚至驱离军伍,只得回返家中,重新考虑自己的出路。在此期间,还面临着被监视审查之忧,若是受到祸事牵连,还有被抓捕治罪的危险,此类将官还真有不少,所以弄得人心惶惶,生怕别人惹事,自己或受到惩办。

话说赵将乐毅,此时也已近三十岁,因是赵武灵王的爱将,又与安阳君赵章曾拜为兄弟,因其从小在军伍中磨炼成长,又经祖父乐池教导熏陶,兵法娴熟。乐毅之叔父乐举,也曾在武灵王时,任为赵军骑将要职,屡立战功,如今年纪已高,又是原中山国军将,自然是骑军中的前辈,此时也已离休,放归灵寿家中。如今叫作赵王城,也是赵国的重要城垣,只能作为养老之地,因所相依的主人已不在,便失去了权势依靠,自然不被新贵们所尊重,看是再无有东山再起之望。而此时的乐毅,虽然有其祖父叔父,两辈人的培养造就,已然成长为文武双全的重要将军,所立战功也不少,可受到沙丘宫祸事牵连,也被免职离开军伍。只好回到家中,与叔父乐举等家人在一起,也是过起了平民生活,这是其所不能接受的,但今日正是站人屋檐下,又怎敢不低头呢?只得忍气吞声,默然处之。

乐毅本生在兵道世家,祖辈百年之中出了数位名将,祖父还曾任过秦相国,这是何等的荣耀!可到了他这一辈,本想继承祖辈的遗志,做一番更加辉煌的事业。可却遇到这难于躲避的灾难,却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,心里实有不甘,暗想凭着自己的武功学识,到哪都能做出一番事业,总不能只在赵国这一棵树上吊死。由于其此时赋闲在家,犹如今日的军人复员相似,也只能是在家练武习艺,观阅兵书以解烦闷,其它事均不能参与,甚或受到监视,举动不得任意而为。于是便与其叔乐举商议,看是到哪国闯荡为好,其叔也是个见多识广之人,多年征战各地,对周边各国有所了解,知道均在招揽人才,也是显露能耐之时。实也不愿让这个深具才华,发展潜力无限的亲侄儿,就这样蹉跎虚度过去,当要去寻找人生机遇,才会有好的前途,经过认真思考分析,做出了自己指导意见。

乐举于是说道:“我们乐家祖上世代为将,虽经汝祖父因中山国君疑忌,惧怕失势受累遇险,难于应付危机,曾采取开枝散叶之计,在各国均有乐家人任将领。可如今时过境迁,已是多有变化,却无有出色人才现世,不便前去依附投靠,也不会有所庇护照应,前途难见光明之象,何况当今战乱纷扰,各国敌友难料,若不慎投错,徒会惹祸灾。由此看来,还是去我们祖上之原邦最好,或到魏国去较为得宜,因其为祖上发祥之处,还有一定的名望可依,那些新君朝臣或能另眼看待,也未可知?若是不顺心合意,再行择机另选善地如何?”乐毅听了叔父这一番话,经过细想之后,觉得很有道理。于是问道:“如今在魏国,尚还有可投靠之人否?”也是显些担忧,心中实无底数。

乐举便道:“我乐家举族迁来中山,所留下的族人后者,均无甚当职高就,要想靠其引荐,恐难很快得到重用,应靠自己寻找可依朝臣,再相机进取。或会遇到转机,也未可知也!好在乐家亲族人,在魏都大梁还有一些,去后居住生计不愁,可得到相助照应,安顿下来却也方便,较之它处人生地不熟,无从落脚,还是实有益处。”乐毅听后点头。自己心中明白,不管到哪里,都得要靠自己去奋斗,指望别人助力,只是一时的途径,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于是便下定决心,先到祖地魏国新都城大梁,去试着碰碰运气,看能否有个好的前程,再作下步打算。他对叔父说道:“侄儿先带家眷到魏国,若是能发迹富贵,便接得家人同去,也好相互照应。若是不成,再寻机选择它处,总会有机缘可觅,就看运气如何了?”乐举听后说好。

乐毅经过一番准备,便带了家眷和几个族亲子弟,也曾跟随其征战,都是骑军属下亲兵,这时也都离开赵国军伍,愿意随乐毅去闯荡一番,或会有个好前程。乐毅此时早已娶得家妻,也是中山灵寿城中,一个连着远亲的淑女,却很贤惠聪灵,已为其生育了一双儿女,长子取名叫“乐间”,如今已有八九岁,女儿叫“乐玲”,也有五六岁大小。乐毅母亲平日帮着看顾,也是其失夫后的乐趣,两孩都很招人喜爱,子孙绕膝,其乐融融,成为一个令人羡慕的美满家庭。这些都是其叔乐举帮着张罗所办,乐毅因从小失父,其叔自为最亲者,就如亲父一般。此时乐毅虽离开军伍,毕竟是积蓄丰厚,全家自有车马载行,随从亲卫也都具有坐骑。便选择吉日,告别叔父婶娘等亲人,一队人逶迤向南面魏都大梁进发,路上却还顺利,数日后便到达。

这正是:将军征战屡建功,

前程无限锦途明。

谁料主公并兄弟,

共为权位葬英名。

带累亲众受排挤,

脱军离伍无所从。

意志未消寻出路,

贤士多有坎坷情。

欲知后事,下回分解。

阅读战国兵雄传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(www.oaksh.cn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

其他热门小说

战国兵雄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