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天汉长叹2022》

第八回 打儿女伤娘心

上一章 封面 下一章

从不打骂子女,苦着自己将好吃好穿的满足小孩,用节余粮食将三子三女全都送学堂念书,还劝叔侄族人正确教育小孩。这个生于晚清、长于民国的女人,还常说:打儿女,伤娘心。

她作为光绪32年生人,在清末偏远乡村能有如此开明平等重教的观念,树立新风,让后人受益和赞扬。

这就是我的奶奶。她的父亲是闻名乡里的大木匠,以高超手艺,游历千家万户,日益丰富人生阅历。当时太平洋海底电缆、中东铁路已运营,兴中会成为两湖第一个反清团体。时代风云激荡,渗透了湘西宝庆,震撼了这个走南闯北的木匠。他的一子三女,得益于殷实稳定的家庭条件,受到了大国和小家的潜移默化影响。

奶奶虽然不识字,但能背古文、长文章。《三字经》《女儿经》没齿不忘。她记忆力超群,对每年的帐目出入,一丝一毫,说得清清楚楚。她的大姐,高挑、睿智。二姐娴静、本分。她的哥哥,集中了父母优点,发展了家业。他既是学堂老师,又是地方名医。对幼儿妇科,往往一剂药生效。

虽然生活中小脚慢行,但仍不失大家闺秀风范。奶奶操持家务,断事评理,划算生产,井井有条;调和处理村里族内事情,讲道理服人心。抓爷爷被抓壮丁时,她让娘家靠山一一亲哥哥,协调官府关系,花钱了灾。爷爷的弟弟婚后骄纵,不时将煮好饭菜的饭鼎锅子一并提走,供自家来客享用。奶奶也能隐忍宽容。

奶奶小气、勤俭,家产恢复和扩大到水田几十亩。奶奶大气、敢为,用一担担粮食换得6个子女无一辍学,打下持续发展的百年家业。

1949年,二伯在松坡学校报名参军。奶奶不舍不同意,要求留在身边,留在县城也能干革命。作为32名参军学生的头,部队再三挽留,二伯更加坚定参加了解放军。秋风落叶的十月,首长怜他只身单衣坐上南征的战车,脱下军衣给御寒。原来伯父将上学的衣服皮箱,全留给了家里。

这一去三年无音信。奶奶日思夜想,忧伤成疾。一日喜鹊叫,传来二伯从抗美援朝立功受奖以及将回家的消息,奶奶心病立马好一半,全家也迈入了令乡里羡慕的幸福阳光大道。二伯定期汇款,成为全家超普遍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。更重要的是,革命军人和军属的成分,防范和化解了大家庭各种社会运动风雨,众多后人得以成长学习。

奶奶忘不了帮扶逆境中的娘家人。她的侄子和侄女婿,因家庭关系而被社会排挤、歧视和迫害。她大侄子临出走时拿来50元钱,说道:我身不由己,这些钱拿去给去世多年的父亲开坛拜忏,尽我不在家时的孝道。侄子们从城郊挑料送炭头造纸,返回时又挑担砂罐贩卖。他们有时在晚上路过小姑家门口,经常可吃到一碗白米饭下面藏着的几块猪肉。这对于因出身问题而被生产队每年扣100多工分的人们,对断绝社会关系和处在困境饥荒的人们,带来了多大生活勇气和希望。

日子变好了,但奶奶小气持家的道理不变,对子女温饱牵挂不变,对后代上学升学的重视程度不变。奶奶对父亲不时带同事回家吃饭的事情,感到惋惜。她偷偷招手,意思不要再煮饭加菜了,节约点。

奶奶患有心脏病,是家里吃得最好的,每餐能吃碗堆尖的白米饭。1968年病情加重时,父亲每次打听到县城来了名医,就与二伯抬着奶奶去看病、住院。最后一次住院前,鲁胜姨爷爷看了一面,说道:人都这样子了还抬出去?

这年阴历六月初的傍晚,晚姑在医院服侍,看见奶奶脖子发青,咕噜咕噜,便疾呼医生。大伯和父亲从小店吃饭回来,见奶奶溘然。医生要求立即将人转移他处。父亲不同意,说道:人是怎么回事?她是军属,你们负得起责任吗?

次日凌晨五时许,父亲与大伯将奶奶抬回到离家15里路远的马路渡槽时,队上的人接住了担子。父亲即返回县城,找到熟人借了他单位的肉票和豆腐票。当时青黄不接,爷爷在家里借了第二生产队的两担谷子,准备待人办餐。

奶奶被抬回时绕河而走,经过落家,最后落地目良槽门。当天下午,冒着酷暑的村民,聚集在丢山湾,赞叹在中午吃到了饥荒年代见不到的猪肉、油泡豆腐。

阅读天汉长叹2022最新章节 请关注热血小说网(www.oaksh.cn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架

其他热门小说

天汉长叹2022